《东庄图》创作实录文献(60卷)目录一、创作动因(二卷)二、内容创作(二十一卷)三、内容考证(三卷)四、内容展览(三卷)五、内容评论(十卷)六、内容报道(八卷)七、专题采访(四卷)八、研究心得(八卷)——————————————《东庄图》简介五百多年前,明代”吴门”文人画大家沈周,为老朋友、“东庄”主人吴宽创作了24幅《东庄图》,描绘了东庄的24处景点。“东庄”曾是当年江南文人士大夫经常聚会、吟诗、唱酬、品茗和陶冶情性的园林佳处。作品透射出浓浓的文人隐逸思想的气息。由于传承原因《东庄图》在明 ·万历年间便遗失3幅,现仅存21幅,目前由南京博物院珍藏。———————————————“百度百科”词条:创作背景沈周《东庄图》是为其笃友吴宽的私家园林东庄所绘。沈周终生不仕,遁迹出世。恪守着隐逸人格的纯粹性;而吴宽则以其敏锐的才思和广博的学识,积极入世,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事业。两人的人生志向和身份旨归迥然不同,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深情厚谊,成为亲密至交。沈周曾前后绘制过两次分别为十二景《东庄图》本和二十四景《东庄图》本(册页)作品,其中,东庄十二景本见于斐景福《壮陶阁书画录》著录,作于弘治十五年秋月(1502),时年沈周七十五岁,当属其晚年之作,两年后吴宽去世,该图册即不知所终。东庄二十四景本何时所绘说法不一,而据肖谷考证,当作于沈周五十至六十岁左右之壮年时(1477—1487)。——————————————
那天,清楚地記得,那天當我用木炭筆接觸油畫布起稿的一剎那的異樣感,只覺得自己有一種魂不守捨之感,似乎有一面屏障使木炭筆無法直接面對畫布,我很是驚訝?以後在長長的一段日子里,特別是春節的長假里,我也呆呆無望似地坐在畫布前,一片茫然。更有一日,坐在畫布前竟無端地流下了鼻子血—水紅水紅的。那一刻,我猛然想起一個上海人,他叫席臻貫,曾是蘭州敦煌藝術劇院的院長,在研究接觸敦煌舞譜的過程中逝世。又聽說一個叫孟華的戲曲編劇說,在數年前,曾經有一部寫老子的二、三十集電視劇即將上馬,在將開機而未開機之際,劇作者突遭車禍一命喪生。該劇導演也隨之一病躺倒雙目失明。我不曉得這其中的玄機,但我直感到凡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必定是凝聚著重要的氣息與信息,一定是有靈魂與生命的。打開或接觸這些已「凝固狀態」的瑰寶,是要有承接與承受能力的。這絕對是一件莊嚴的甚至是要有儀式感的事。也許越是代表一個民族文化精華的東西,其「分子」結構就越是緊密,如「核」一般,一旦釋放其能量,承接與承受能力或體質弱的人是一定會受到「核」輻射的。不曉得怎的,我會有這種想法。當我把這些感受告訴好友陳強時,他很是吃驚,說是聞所未聞。當完整的素描線稿剛完成,許多問題便接踵而至。其中有三個問題很關鍵:
一是如何與五百年前的明季氣息的對接;二是如何與沈周眼中的吳地氣息的對接;三是如何在保持前二個對接的前提上進行藝術語言與方式的轉換。隨著問題的深入與解決問題的同時,對《振衣崗》的處理與表現也越來越明晰了。它是那個時代的精神世界的提升、彌散象徵。在經過反復調整之後,畫面的色調也慢慢地向純靜平和的方向過渡與轉化。在這一過渡中,保持氣息的飽滿與純正是一件很是辛苦的事,不能有一丁點的差池。當陳強看到《振衣崗》的完成畫面時,說了一句:中氣一直提著,不容易。他當時還講了一些有關這個主題的其他內容和一些鼓勵的話。對此,我有了努力畫好二十一幅《東莊圖》的信心。面對已完成的《振衣崗》,我想這不還剩下二十幅嗎?
沈周好友李应祯题
《振衣岗》這是我創作《東莊圖》二十一幅中的第一幅。那天,清楚地記得,那天當我用木炭筆接觸油畫布起稿的一剎那的異樣感,只覺得自己有一種魂不守捨之感,似乎有一面屏障使木炭筆無法直接面對畫布,我很是驚訝?以後在長長的一段日子里,特別是春節的長假里,我也呆呆無望似地坐在畫布前,一片茫然。更有一日,坐在畫布前竟無端地流下了鼻子血—水紅水紅的。那一刻,我猛然想起一個上海人,他叫席臻貫,曾是蘭州敦煌藝術劇院的院長,在研究接觸敦煌舞譜的過程中逝世。又聽說一個叫孟華的戲曲編劇說,在數年前,曾經有一部寫老子的二、三十集電視劇即將上馬,在將開機而未開機之際,劇作者突遭車禍一命喪生。該劇導演也隨之一病躺倒雙目失明。我不曉得這其中的玄機,但我直感到凡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必定是凝聚著重要的氣息與信息,一定是有靈魂與生命的。打開或接觸這些已「凝固狀態」的瑰寶,是要有承接與承受能力的。這絕對是一件莊嚴的甚至是要有儀式感的事。也許越是代表一個民族文化精華的東西,其「分子」結構就越是緊密,如「核」一般,一旦釋放其能量,承接與承受能力或體質弱的人是一定會受到「核」輻射的。不曉得怎的,我會有這種想法。當我把這些感受告訴好友陳強時,他很是吃驚,說是聞所未聞。當完整的素描線稿剛完成,許多問題便接踵而至。其中有三個問題很關鍵:
一是如何與五百年前的明季氣息的對接;二是如何與沈周眼中的吳地氣息的對接;三是如何在保持前二個對接的前提上進行藝術語言與方式的轉換。隨著問題的深入與解決問題的同時,對《振衣崗》的處理與表現也越來越明晰了。它是那個時代的精神世界的提升、彌散象徵。在經過反復調整之後,畫面的色調也慢慢地向純靜平和的方向過渡與轉化。在這一過渡中,保持氣息的飽滿與純正是一件很是辛苦的事,不能有一丁點的差池。當陳強看到《振衣崗》的完成畫面時,說了一句:中氣一直提著,不容易。他當時還講了一些有關這個主題的其他內容和一些鼓勵的話。對此,我有了努力畫好二十一幅《東莊圖》的信心。面對已完成的《振衣崗》,我想這不還剩下二十幅嗎?
《东庄图》之一《振衣岗》
在創作期間,我無意中看到由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六朝藝術 · 顧愷之、蕭繹繪畫長卷》畫冊。其中顧愷之《洛神賦圖》有二個版本,一是故宮藏本;二是遼博藏本,(其實我還看到其他的藏本)。蕭繹的《貢職圖》。這些藏本雖著錄為唐人或宋人摹本,可也還是有些魏晉藝術風格的。這與我對魏晉藝術的興趣是相洽的,有意味的是魏晉藝術的「士」的精神與我理解中的《振衣崗》是一致的。而《振衣崗》的出處:「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的名句正是從魏晉名人左思的八篇一組《詠史詩》中輯出。魏晉藝術中體現的民族融和與文化交流的多元而自由的呈現,則更耐人尋味。我對文化的多元而自由的呈現是由衷地感奮,我不贊成「文明衝突論」一說,審視並否定「文明衝突論」的觀點。相反,我很是贊賞南非大主教戴斯蒙·圖圖的「為我們的差異而喜悅」(delight indifferences)這句名言。正是這句名言,我似乎找到了與沈周對接氣息的接口。當我面對《振衣崗》時,我自感這些想法與我作畫時的心緒是一致的。這難道不是:上高山迎清風極目遠眺思人生之意義;下長河觀流水蕩滌雜念想生存之價值。我想這才應該是《振衣崗》的文化內涵。所以一切華麗的色彩都是多餘的。純靜平和、典美雅致的精神與品格是《振衣崗》的基本色調。當我再次面對《振衣崗》時,脫口而出:穿越五百江南春;輕喚一聲石田來。《东庄图》之一《振衣岗》局部
在畫《振衣崗》的日子里,我於2005年1月10日-25日在上海大劇院畫廊舉辦了《肖谷西域油畫作品展覽》。俞曉夫、張正剛、陳逸鳴、謝春彥、羅 朗、黃阿忠、王向明等參加了開幕式。好友龔雲表主持了開幕式。在開幕式上我看見了前不久認識的「家藏收」畫廊主人陳琳。她對我的油畫也是蠻有興趣的,說了一些感想,讓我感到親切。我不曉得陳琳何時在安福路屬於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紅樓里開了這個畫廊,她善於交通各方。此後,我曾有二次在其畫廊坐了半天聊天,這對我而言是不多見的。在開幕式上我遇見了雅昌公司的俞鋒、向仕傑,以後為我專門做了一個很好的官方網站。—————————————肖谷
上海油画雕塑院原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专家新疆龟兹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亚洲艺术品金融学院客座教授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专家库专家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览 (综合材料绘画)评委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岩彩绘画工作室学术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及美术品修复保护艺术委员会委员——————————————艺术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转换”深度理解,将亚洲文化“二度半空间”造型原则,作为研究与创作原动力。通过画面的质感与品质,呈现与时代相融合的跨界学术诗性,彰显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特征的中国精神与气象,体现当代价值观的美学高度和审美理念。审美主张雅俗共赏、色彩明亮、技术系数高度统一。作品主张未来,作品靠什么立足?从本质上来讲,是国家机构和藏家。靠什么才能留住机构和藏家?靠什么留住机构藏家的心?唯一长久的最好办法就是成全机构和藏家,所以做好作品内容和内容服务才最重要,也是作品出处思考的终极问题。做好作品内容是艺术家个人对艺术本身负责任的素质,做好内容服务是艺术家对机构和藏家负责任的素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