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著名漫画家廖冰兄(1915-2006年),祖籍广西象州县,生于广州。廖冰兄的一生都以其深刻思想性的作品见证了现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沧桑巨变。
廖冰兄自1932年开始创作人生哲理漫画。1938年创作的《抗战必胜连环漫画》三十多套过百幅,大量翻印深入城乡、抗日前线广为宣传,鼓舞民族士气影响巨大。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重庆创作《猫国春秋》等多套漫画,先后在成都、昆明巡回展出,成为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进步之声。
1949年10月,廖冰兄在香港“人间画会”策划并参与绘制高达数十米的巨型宣传油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与张光宇、关山月、杨秋人、阳太阳等九人由广九铁路,乘坐恢复通车后的第一班火车回到广州,将巨幅油画悬掛在广州爱群大厦之上。
2003年获中国美术界最高荣誉奖——“中国美术金彩奖成就奖”。2004年获中国文化部颁发的“造型艺术成就奖”。
2006年,冰兄创作于1979年的漫画《自嘲》,被评为广东美协50年50件经典作品之一。
2008年,《自嘲》一画以“新一轮思想解放从哪里起步”的标志性符号,作为刊头画被广泛传播。在廖冰兄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除了主要的漫画作品之外,还有连环画、刊头插画、舞台设计、封面设计、年画、宣传画、潮剧本《槟榔传》、粤呕“数白榄”、速写、自然风景彩墨画等。
以下评介的是,冰兄漫画之余的书法作品。
录王肇民治学之道横幅
尺寸不详
1999年
人化的书法
——读廖冰兄画字集
文/叶燿才
冰兄老人以九旬高寿,首次“冒充书法家”在广东美术馆举办书法展——“廖冰兄画字展”。与他过去的多次画展一样,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与喜爱。从作品中,人们读到了他的人格魅力与胸怀,感受到他淋漓的真气而反馈以真诚。从善出发通过美去实现真,这位以艺术与良知毕生为祖国民族的振兴而呐喊的猛士,他的艺术与人生是合一的。这艺术作为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是当之无愧的。
赠区大为打油诗中堂
98cm×46cm
1987年
冰兄晚年以余事作书,一生历炼化而为书,藉此举办书展,以“无意于佳为佳”似乎并非偶然。从漫画到书法,由具像的“发言”到抽象的表意,他仍然以直白简约的手法表达丰富的思想,通过书法冰兄仍然在走着自己的路。
可以将书法略分为三类,技术的书法、文化的书法、人化的书法。
技术的书法,是以书写之法为主,技术的高下几乎覆盖了书家的所有空间与想像力,思想缺席以至于书外无书,见书不见人;文化的书法,是将人的学问与素养融入,使书法从技术层面向文化层面提升,以已知的常态的书卷气为尚;人化的书法,源自真气之书法,是从文化返回人化,传统与现实世界的一切关系由文化向个体人性的深层本质还原,是在书法文化的共性中演绎个性,具有此时此地此人的质的规定性,具有原生的而非寄生的独立意义。
解读冰兄的书法,是一个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全新意义的话题。这是一个失范于技术却凝聚着真气的真人之书法,一个虽为社会接受却不大为书界认可的人化的书法。
诗贺黄般若画展中堂
92cm×65cm
1996年
尽管他并无意作书家,尽管他以“画字展”命名自己的首次书法展,以《画字求教集》命名自己的书法集。这谐趣的命名同样基于冰兄率真谦和的性情。冰兄老人是在晚年以名人之尊,被众多相识与不相识的人们逼着题字赠书多了,不经意之中成为书法家的,这情形在当今较为普遍。因此冰兄对自家书法是颇有自知之明的,作为他晚年艺术生命的一种延续,一种升华与寄托,并求藉此为社会公益再尽心力,而不愿去欺世盗名。一如他常对自己不得不领受的名目繁多的数十种社会头衔的揶揄一样,冰兄是由年产数百幅的著名漫画家变为久久不画一幅的慢画家,再变到只说不画的漫话家,再到“写字佬”,最后竟成了画字的“书法家”。与这变化轨迹同步的,便是他这“冒充书法家”的首次画字展与画字集。
题《打油词画·花朵必须向上》
46.7cm×35.7cm
1990年
冰兄在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以人道主义立场,说自己要说的话。
他以敏锐的触觉和夸张猛利的手法形成自己鲜明的画风,他的作品总是紧扣主题,大处着眼平中见奇,以感应于时代的人性化“语言”深刻地切入到社会底层的平民生活之中,虽历经磨难,义无反顾地以国家民族的兴衰为己任。“在我还不懂得‘封建’二字怎样写的时候,我就痛恨封建,反封建”。他的作品、行述始终是如此地关注民生,如此地入世,通俗平易,又如此地纯粹、无杂念。他尤其喜爱民间艺术与儿童画,受其稚拙天真气息感化,从早年的漫画到晚年的书法,都是本性难移,一以贯之。
题《打油词画·赠教条主义诸公》
北京《漫画》
1957年6月8日
廖冰兄的艺术,同时兼具几种极致的状态——深刻、热烈、真率、厚拙。化为对旧世界丑恶的诅咒,对法西斯暴行、封建黑暗势力的揭露鞭挞,则是充满苦痛、辛辣、愤怒的烈火在笔底燃烧,令人不能不直视的刻骨铭心;化为对人民大众、弱势群体,对自然界的关爱、颂扬,则是深情、热烈、欢快、充满了童心的俏皮,令人舒心感受到慈爱。他的各种漫画、文字、言论、书法,由于“深刻地触摸到人类共通的人性本质部分”(法国伊沙白评冰兄语)而超越了世俗功利与一己私念,使之能真率酣畅,没有也不需要丝毫的矫饰与装扮。执着而深刻的理性水平与汹涌充沛的浓烈感情在他所涉足的任何一种表达形式上都达到了高度合一的纯粹,直接明了。然而他的所有作品又是如此的平民化,缺乏高精的技巧深度,质拙中见沉厚,平白中寓深刻,以最简捷平易的手法表现最深刻丰富的精神内涵,通俗而不庸俗,思想凝练而表达流畅。大拙不饰,一似其为人——致思深广而出于平实。冰兄的书法,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题《双首人》
45.5cm×34cm
1991年
他的习书路径异于常人。
冰兄生平,虽然喜爱书法,却未下过切实的临池功夫。“我临帖最多临三个字就走神,心猿意马。只是在上小学六年级时临过《张黑女墓志》,当然是因为喜欢才去临。”他80年代以后才真正在大张宣纸上写大字,“我自然算不得书家”(见1991年冰兄《从“书法”说到“当代”》一文)。但他善于思考与感应各种与书法共通的事理与艺术现象。他善于读帖,与临帖一般是练习手技的熟练不同,他读帖则讲究由眼的取舍到心悟。吸收营养的路径不同,自然与他的性情有关,冰兄自言是“读书不多,但善于将书用足用突的人”,他更着重于对营养的消化与活用。
题《同吃粥一锅》
52cm×93cm
1990年
他的书法缺乏精深技巧,却真气充溢。
冰兄是个能笑敢骂,实干敢为的性情中人,他的作品均发自心声,有些漫画更是凭着滿腔血气“炸”出来的,创作时不太计较技术的精粗,真率的线条放笔为之,数十年一贯制。这与以法度森严为美、与非以精深技巧不足以显其临池功夫的书家通例判然有别,各有所长。冰兄曾引用巴金的话:“他搞了几十年的文艺不懂得什么叫技巧,只知道自己心中有激情,有话要说就写出来,我也是这样。”他的书法就直接脱胎于几十年形成的画风与学养,他的画作大都关注社会现实之急务,选取题材、内容手法百无禁忌,粗笔、夸张、突兀,甚至到原始“野蛮”的地步以切画旨。承此风格,他的某些书法固然未免“画字”之忌,而他的一批书法佳作,如“端庄蕴灵气”、“题《自嘲》”、“昔操刻刀今挥彩笔”、“题济公”、“题赠牧野画”等作,稚拙的线条与字形结体率性而不轻滑,全不受妍媚精熟笔法之熏染,真气直接从自家笔下流出。所谓“八折真人”之书,其动人处在于,可以缺少技术,但决不缺少真气。
题《自嘲》
尺寸不详
1991年
他的书法厚拙不饰,大俗大雅。
冰兄书法内容,多以粤语白话文或打油诗为主,通俗幽默,随作品对象而各各“度身订造”。书中字形、线质、章法就更是以实用适意为尚。随文而生变化无定。书写的随意中渗化了汉魏碑版的金石趣味,却向来不以中规中矩的技术程式为表现,亦不以文化人优雅的书卷气息为标的,彻头彻尾的一副不受训化的“野生动物”形相。从早年的瘦硬线质到晚年的沉雄,在通俗平朴中见厚拙,以自在不饰印证其“厚、重、笨、俗”的独特审美,实现他自己提倡的“俗之表雅之魂”的境界。
题《济公图》
67cm×67cm
1992年
他的书法略似于“前人前”的原生状态。
冰兄书法由于向未临帖,呈现的是一种基本未受古人技法浸润的自家面目。这一路数很难在近代书家中找到旁证,倒是与二王以前甚至秦汉以前的某些甲骨、金石、砖文中,略似于“前人前”原生状态的书法相近。正是这一类后人指认尊奉为法书的书迹,大都是当时那些连纸笔墨都未完善的书匠所为,在这时期这状态中的“书家”,更遑论临帖读帖功夫,但其遗迹却令后人景仰。在某种意义上说,前人前的书法,与已具备高度技巧的二王法书与秦、汉、晋、唐以还的各大家法书的文化意韵,似乎不可同日而语,其实各有千秋。这确是处于不同时期不同状态中的书法——原生状态,晋唐的成熟状态,此后渐变的重复状态与再生状态。上述“前人前”时期的工匠“书家”,所恃的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自身真气感应天地万物发而为书。这出于内在需要的直接表现,是为原生原创的人化之书,一切文而化之的书卷气息与精微技巧均是后人之事,此时无从谈起。
李绅句条幅
111cm×40cm
冰兄的书法,是一种未经技巧训练的天然之书、性情之书,是由文化粹炼直入内心抒发的人化之书。这是他独到的可贵处。在这里,血性与良知更重于技术与文化,书法即人的全面修炼在岁月与人性的自觉中得以实现。这也是前说“具有全新意义的话题”之所谓。冰兄书法之人化,浸透着这个翻天覆地时代进程的多少悲欢而不失其真气,成为了冰兄艺术与人生的又一次升华。
2005年8月
(该文是《廖冰兄画字集》专论)
题《牧牛图》
52cm×96cm
1989年
再谈冰兄书法
文/叶燿才
冰兄是一个漫画时代的思想者,一个漫画家,然后才是书法家。
冰兄主动写书法,是在1980年代以后即70至90岁之间的晚年,很多是为着公益活动、扶贫助学而书。本卷收录,除单幅书法之外,还包括他的题画、手稿、笔记、便条等手迹。冰兄大量的书法,是写在题画上的诗词文字。由此,我们可以从多个不同的侧面,饱览这个漫画家书写的真性情。
题《鲁智深图》
68cm×136cm
1990年
自称向来没有认真临帖的冰兄,具有一个格外发达的漫画头脑。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使他的书法成为有趣味的书写而自成一格:形态的漫画化,意趣的童稚化,书写的日常化,是其书法特色。另一特色,就是缺少书法的技巧化,不仅缺少,还从技巧精深的反面走向“厚、重、笨、俗”(冰兄语)的风格。正是在这得意忘形的状态中,冰兄还原了古代书法的“心画”传统:以趣味为本的日常化书写和它的记事功能。
题《看戏有感图》
尺寸不详
1992年
冰兄审美趣味的形成,受到民间艺术、儿童画、汉魏碑版、西方现代构成等多种因素影响。他“书法”的雏形,可以在早期漫画中略见苗头,颇为写意。他在20岁以前的画中,签名的设计就是亦画亦字的独一味:“冰兄”二字的篆书构成,是分别将其拆解为或竖式或横式的一排线条符号,签名就成了“︿︿囗儿”;1934年漫画上的签名,又将“冰”字变成一串直排的“yyK”短线,形似汉字与外文字符之间的一种另类构成,令人忍俊不禁。
题《绅士与猴子》
45.5cm×34cm
1991年
冰兄形成的“厚、重、笨、俗"风格,同他的社会阅历和全面的艺术素养有关。所谓“厚、重”,是艺术品味上包容广大的“深厚重拙”,而“笨、俗”,是相对“媚世之巧、因循之薄、乡愿之庸”而言,以“笨、俗”自诩,前人所未见。这亦与他自评漫画小品“诗书画三劣”的思路相似,在几分俏皮中透着品味不凡、襟怀宽广的自信。“劣能自知,尚可渐进于优,然年衰脑钝,看来只能止于劣矣。奈何奈何!”来自底层的贫苦出身,前半生一直在离乱的痛苦与抗争中磨练成长,使他无暇关注轻快闲逸的艺术,尽管他同样具备欣赏各种曼妙艺术的开放视觉。
题《护虎神》
45.5cm×34cm
1991年
他受古碑帖影响的信息显示,冰兄小学时因为喜欢而临摹过《北魏张黑女墓志》;1958年初曾在一本《北魏云峰山诗刻精拓》扉页上题过几行诗,字体略有隶意。对《爨宝子碑》的稚拙,对颜真卿《裴将军诗碑》的雄浑均有所钟爱。又推崇诗书画印俱佳的岭南名家中山余菊庵先生、岭东赖少其先生,与草书家南海区潜云先生、香港书法篆刻家区大为先生等圴为挚友,时相交流。而他早年的老师,华师大教授番禺何绍甲(1904~1999年)先生,更是一代碑学大家,曾书赠魏碑对联:“皂白青红神犀妖镜,嬉笑怒骂苦口婆心”为冰兄所珍藏(此联在冰兄逝世时悬掛于灵堂)。从冰兄后来大量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古碑帖的取法在于读帖而非临摹,起重要作用的是他的性情素养。他在题识书法中称赞以北魏方折朴拙之笔入行草,于婀娜之姿中见刚健之神,集汉魏碑优势成古雅之致,而不喜甜俗之书。
题《七十自道》
尺寸不详
1989年
冰兄1936年一幅赠友题画小字:“自家飞絮犹无定,争把长条绊得人?此两句似是入世语,而有出世意,我甚爱读,出处已忘却了。”从文到字到画,都可见他早年热血柔情的一面。而冰兄八旬以后,偶尔与孙辈童稚的合作画题识,了了数字便见童心焕发,一片天真。
??“野生动物”横幅
65cm×132cm
1994年??
冰兄自诩为“野生动物”:野性难驯。满山觅食,生命力极强。一生下来就面临饥饿与亡囯的两大危机,为了不饿死、不做亡国奴,把心中的悲愤画出来,就寻找表现方法,什么都可以为我所用。艺术要发挥“杂交优势”。我是各种流派、技法,各种艺术形式都抓一把,戏曲、音乐、舞蹈,都可从中吸取养分……为达到最佳效果,我是无所不用其极!(引自廖陵儿著《野生动物一一我的父亲廖冰兄》)冰兄将道义、性情融于书画,他置历来以技巧磨练为基础的“书法雅化”之路于不顾,而自作主张另辟奚径,颇应了那句古语——反常合道!
自勉诗中堂
尺寸不详
1985年
冰兄七十岁时曾书录旧作自勉诗赠汕头书画院:“循迹踏踪诚易事,开荒拓路最艰辛。艺坛过客知多少,脚印能留有几人”;1999年书录王肈民先生语:“治学之道,在学人之所不敢学,言人之所不敢言,知人之所不敢知,行人之所不敢行而又不失其正”以为“甚合我意”。所书线质方挺毫无媚态,掷地有声!冰兄以此风格,一路写至后来越见浑朴天真。他丰富的美学思想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晚年书法中流露。如书赠崔子范的“率真朴拙,浑厚天成。”;书题黄般若画展的“继古不为成法缚,纳洋不作囫囵吞”;纪念方人定90周年的“着意薪传无杂念,只开风气不张旗”;赠郭绍纲的“端庄蕴灵气,浑厚见辉煌”;赠友“俗之表雅之魂,艺术贵亲民”;“牛刀割鸡,治学办事之窍诀也”;“运用最荒诞的手法,表现最严肃的内容,才是最好的漫画”等作品,可见其大略。
赠崔子范率真朴拙中堂
尺寸不详
1991年
端庄蕴灵气,浑厚见辉煌
再来看他画上的题识和打油诗词。那幅被誉为“新一轮思想解放的符号”而被反复引用的名画,1979年的《题自嘲》:“四凶覆灭后写此自嘲并嘲与我相类者”;1991年再画《题自嘲》:“鬼使神差钻入埕,埕中岁岁颂光明。一朝埕破光明现,反被光明吓大惊。”;1986年纪念孙中山120周年而作的《题剪辫子》:“剪掉有形的辫子是孙中山先生当年的丰功伟绩,剪尽无形的辫子是我们当今的艰巨任务。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1991年题《献脑》呈于光远:“齐批吾脑毒根深,既害自身更害群。主动缴交求免祸,无思无想做良民。”;1995年题花都洪秀全纪念馆:“记取天国失败的教训,比崇敬天国英雄的伟绩更为重要!”;2000年的《题悲愤漫画》:“为被害的善良而悲,为害人的邪恶而愤。故我所作多是悲愤漫画!”他的人道主义情怀使笔下警世骇俗,思想之深刻感情之浓烈可谓血泪和成。
题《剪辫子》
134cm×43cm
1986年
题《献脑》
尺寸不详
1991年
书《悲愤漫画》赠漫画艺术馆中堂
尺寸不详
2000年
冰兄的另一类作品,题人物漫像、题十二生肖图等自己戏称为“三劣”的小品画,同样是诗书画合一的精彩绝伦!如1985年题《七十自道图》:“胆小硬充好汉,人微妄犯虎威。鞭痕棍印记肤肌,底事至今不悔?皆因心肠太软,难容良善遭欺。犹如鸡母护雏鸡,敢与凶顽拼死!”;1986年题《爱鸟周有感赠赖少其》:“做鸟当年太惨怆,不分益害尽遭殃。捕虫竭力无嘉赏,啄谷疗饥猛上纲。豈止出头必中弹,偶然翘尾亦捱枪。而今盛世彰人道,冤案随翻鸟道倡。”;1990年题草书家《区潜云漫像》:“三个大小圈,三绝书医拳。当是非凡物,惜尚在云潜。”;1991年题《双首人》:“左右两个头,两头吵不休。左叫向左转!右叫向右走!向右是死路!向左命不久!吵没分胜负,接着动拳头。身子难适从,双脚尽发抖。身处两头下,比死还难受。见双头婴照片忽发奇想。”1992年题《做戏图》:“做戏无非揾啖食,打交何必咁认真。”1993年题《牧惠漫像》:“京城爬格莫嚣张,休碰中流八九枪。若到广东牙刷刷,语丝一喷更遭殃。特此警告,勿谓言之不预也。”冰兄所作小中寓大,或针砭时弊犀利异常、或童心未泯庄谐互见,技巧完全隐没在思想锋芒之中。
《三劣小品》
尺寸不详
1992年
《爱鸟周有感》赠赖少其
尺寸不详
1986年
题区潜云漫画像
不详尺寸
1990年
题《做戏图》
68cm×66cm
1992年
冰兄写字,从头到尾贯注着饱满的真情,为文有感而发涉笔成趣,因此避免了与古人重复的尴尬,成就了他的独特。他不认为自己是书法家,坦言“我的字是画出来的,有书无法,我只不过是冒充书法家。”这话就印在他的画字集前面。90岁时首次在广东美术馆作书法“画字求教”展(冰兄筹展时自拟的展名),出版了《画字集》。然而他的书法却在遍地“名家”的当代庸常中,向我们提出了颇有价值的问题——是从自由心性中充分展示书写趣味,还是迷头于技巧程式去再现古人衣冠?这问题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书法界的某种苍白:或有功无性,或有技术无思想,或有学术无趣味,就是缺少艺术中最重要的风骨、个性。基于此,我十年前曾在《廖冰兄画字集》中著文,将冰兄字评为“人化的书法”,以区别于通常所见的“技术的书法”与“文化的书法”。
贺卢西林画展中堂
尺寸不详
1994年
“牛刀割鸡”中堂
68cm×46cm
1993年
1991年初,冰兄应某书法大展而作序文《从“书法”说到“当代”》,首次公开谈及他对当代书法的思考,归纳一下有以下几点:
1.招牌字不等于书法,书法家应加强学问修养。
2.书画血缘最近。既然绘画早已从书法中移入不少技艺手法,书法同样不妨从绘画中汲取可用成分。
3.书法创造又难乎其难。书法传统深厚,后人大量陈陈相因,一本汉碑养活不少人。“陈”已很难推,“新”更不易出,中国当代书法之难,问题在此。求变型创新显得底气不足,传统型功力深厚而变化阻力不少。
冰兄提出了有现实针对性的问题,虽未作更深入的探讨,却是基于长期的关注与实践,同时亦可见冰兄对广东乃至当代书法所期甚高,而非泛泛之语。
二十多年过去了,冰兄的“老生常谈”不管人们是否认同,始终在衡量着中国书法这门独特艺术应有的高度。
2017年3月
(该文是《廖冰兄全集·第15卷·书法卷》序言)
题《钟大人万岁图》
68cm×33cm
1989年
题《“武松”图》
45.5cm×34cm
1991年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同步更新
商务合作、转载事宜请在后台留言